过手假洗
过手假洗的目的有三个:一是保持顶牌,即保持已经预先排列好顺序的顶牌;二是保持底牌,通常是指将某些特定的牌放在牌底,并在发牌时随意取用(如发底牌);三是保持整副牌的特定顺序,虽然完全可行,但很少有人尝试。在“叠牌”和“选牌”章节中,你将学到如何通过过手假洗将牌按所需顺序排列,并将某些牌从任何位置移动到底部。而保持顶牌和底牌的方法则分别介绍。
保持顶牌
右手从底部切将大约一半的牌,内突第一张牌,然后将其余的牌洗到左手牌叠上(即常规洗牌)。最后再次从底部切牌并将内突的牌放回顶部。
这是最简单的过手假洗方式,可以保持牌叠顶部的顺序。这种洗牌方法可以无限次重复。
如果读者已经熟悉了过手洗牌姿势和术语定义,理解并完成上述步骤应该没有困难。然而,这只是作为纸牌操作的基础入门,以下将详细描述了具体动作:
按照过手洗牌姿势持牌。用右手从牌底抽取大约一半的牌(下切),将右手稍微向内移动,使左拇指抽出的第一张牌略微突出小指(内突)。然后将右手剩余的牌正常洗到左手的牌叠上(见图 2)。接着用右手抓住所有位于内突牌下方的牌,并将它们作为一整叠牌掷放回牌顶。当抓住底部的牌时,仅凭右拇指的触感即可找到内突牌的位置,无需犹豫或费力。内突牌由小指固定,被上半部分的牌遮盖。
这种控牌手法的缺点在于最后一步是一个掷牌或下切的动作,可能会注意到只有部分牌真正被洗过。通过使用间隔(break)可以完全克服这一问题,如下所述的几种过手假洗:
保持顶牌并洗整副牌
右手将大约四分之三的牌从牌底切出,内突第一张牌,然后将右手其余的牌正常洗到左手的牌叠上。再次从牌底切出大约四分之三的牌,在内突牌处形成间隔(break)(见图 3),洗到间隔处并将剩余的牌掷放回牌顶。这种控牌方式看似洗了整副牌,但实际上保持了顶牌的原有顺序。
形成间隔不会有什么困难。当抽取底牌时,右拇指轻轻向上按压内突牌(in-jog card),通过挤压牌叠两端来保持形成的间隔。整个过程应完全依靠触觉完成,尽管操作者可以从自己的角度上快速瞥一眼而不被察觉。除非观众紧挨着表演者背后,否则实际上几乎不可能看到这一动作。
在洗牌到间隔时,右手需牢固握住牌,右拇指通过触觉感知到间隔的位置。如果需要,右手可以随意地一次洗几张牌,并在快接近间隔时稍微减少对牌叠两端的压力,将最后一部分牌轻抛至间隔处。最重要的是,必须保持动作和时间的连贯性,尽管过手假洗并不需要快速进行。
保持底牌并洗整副牌
右手将大约四分之三的牌从底部切出,洗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牌,然后内突一张牌,并将剩余的牌放回牌顶。再从底部切出包括内突牌在内的牌(见图 4),然后继续正常洗牌。
这种过手假洗可以保持底牌顺序,并看似洗了整副牌。唯一的技术难点是在第二次下切牌时包含内突牌。用拇指将内突牌拉回,形成一个间隔;然后在进行底部切牌时,用拇指尖压入间隔Break,通过挤压底部牌叠的两端,使上方牌叠不受干扰。由于拇指指甲可以轻松滑过上方的牌,因此在抽出底部牌叠时不会影响顶部牌叠。[1]
在任何洗牌过程中,如果形成了突牌,并且根据需要将右手稍微向内或向外移动以使突牌落在正确位置,右手不会立即恢复原来的姿势(位置),而是随着洗牌逐渐恢复。这使得左手的牌在末端略显不规则,从而有效地掩盖了某张牌故意突出的事实。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洗牌者也无法保证牌完全整齐,这种不规则性看起来反而更自然。
由于在牌桌上从未实践过保持整副牌原始顺序的过手假洗,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魔术表演,具体方法将在本书第二部分详细介绍。
上述过手假洗方法简单易行,当练习到足够完美时,与真正的洗牌(正常洗牌)无法区分。
这句话揭示了 Dai Vernon 最喜爱的一道关于《纸牌圣经》(Expert at the Card Table)的趣味问答题的答案。每当有人被问及这本书时,Dai Vernon 总是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:“Erdnase 在书中哪个地方提到了使用指甲来减少摩擦?” ↩︎